1)第三十一章 文章传天下,一纸重千斤_儒道读书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杜宁缓缓写下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这一行字,来作为经义文章的标题。

  然而就在他写完“下”字的时候,一股磅礴的才气力量迸发而出,彷佛要直冲九霄而上。

  就在此时,另外一股奇异的力量从天而降,将这股标题产生的才气给压制下去,看起来跟普通的文章没有什么两样。

  杜宁知道这是圣庙力量的效果,为了防止才气太强大而影响到其他学子的考试,所以才会将文章的才气压住。

  “这七个字居然可以有如此雄厚的才气!”

  杜宁心里一喜,这可真不愧是华夏千年总结出来的名言。

  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不像是寻常百姓的言论,更像是以一个君主的角度来看待“民为贵”的这个论点。

  为什么是“民为贵”?因为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难道这还不“贵”么?

  有了一个明确的破题思路,即可胸有成竹,下笔有神。

  “学生以为,民者,乃众人也,以食为天,自炎黄治世而起,柴米油盐,如是复也……”

  “是故穷则饥,饥则乱,乱则变,变则社稷危,社稷危则君主易位也……”

  杜宁采用文言文的形式答题,因为用白话文来做文章的话,两张试卷根本就不够写。

  文言文的精妙之处,就是在与字简句短,以最精妙的文字,来概述文章的中心思想。

  而且也很节省墨水。

  杜宁举例说明,简单概述了一下民、社稷、君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  民即是百姓,如果你让百姓饿着肚子,没有饭吃,就会发生民变,各地就会揭竿而起,社稷动乱,改朝换代。

  反过来,你让百姓吃得饱,穿得好,百姓就会拥戴你,国泰民安,江山社稷稳定,君主名扬四海。

  如此,便是“民为贵”之义。

  “社稷者,山河是也,得民以春耕秋收,养育天下万物,故而次之……”

  百姓要吃饭,就得去发展农业,去耕耘田地和创建家园。

  因此,社稷次与民。

  最后就是“君为轻”。

  这一句要是说不好,就有可能是在抨击当今皇帝,即便前面的内容写得再好,也会使整篇文章落入下乘。

  杜宁原地思考片刻,不慌不忙地写道:“民之大,千千万,社稷之广,养育千千万,君乃千千万之一,是故民为贵,君为轻,”

  民众有千千万,江山养活了千千万,即便是君王,也是这千千万之一,相比之下,君王便是最微不足道的。

  没了一个君王,就会在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中诞生出另外一个君王。

  如果千千万万的百姓都没了,也就不会有国家,不会有社稷,更不会有君王。

  这篇经义文章不仅符合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标题,同时还点出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的思想,与“民为贵”呼应。

  文章成后,只听“喀察”一声,整张桌子断裂开来。

  杜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