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46章 天下之病灶!(来了!)_相公,陛下又请辞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政支出。整顿漕运,防止官员以权谋私,调高效率。

  章衡总是一边记录一边心底下连连摇头:就这么个处理方式,大宋朝即便是每年多挣个几千万贯也不够填这些无底洞的。

  这倒是让章衡解开了多年的疑惑——为什么大宋朝的农民起义、士兵作乱那么多,乃是历朝历代之最,但反而大宋朝并没有因此而轰然倒塌,原因便在这里了。

  现在章衡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朝廷。

  在章衡看来,这些乱象已经是亡国之兆了,但在大宋君臣看来,好像也是稀疏寻常,他们处理最多的有几种方式。

  招安这方法好用是好用,但每次一招安,每次一收编流民,在章衡这里便是【收编难民一万民,嗯,一年几十万贯进去了】【收编流民一万民,又是几十万贯进去了】……

  面对饥荒的,赵祯会下令拨个几万石粮食,然后拨个几千贯的钱财赈济,然后将一些灾民编入厢军,便算是赈灾了。

  在这种处理下,其实根本不适合改革,因为一旦改革,便有可能变成朋党之争,一旦有这种苗头,便会被赵祯立即制止。

  实际上从贾昌朝当任宰相之后,朝政即将进入一个稳定期,从这个时候开始,到赵祯升天的期间,政治上将进入一个稳定期,虽然期间也有党争冲突,党同伐异与其他的危机,但在赵祯的处理下,朝廷内部的冲突都被最大程度上被消弭了,甚至他可以为了消弭纷争,直接罢免宰辅。

  民间已经是水深火热,但朝堂之上却是一片死水,这便是庆历新政之后的朝政。

  而这些作乱的士兵流民,好像也是冲着招安来的,所以有乱起,通常是赵祯的天子书一到,叛乱很快也就平息了。

  负担是越来越大,大到连朝廷都要喘不过气来了。

  至于作乱的兵丁,第一反应也是招安为主,真招安不了的,才是派兵剿灭。

  没办法,庆历新政看着也没有什么效果,赵祯这口气也算是折腾没有了,他也没有心气折腾了,以后便只能这样子下去了,等着到时候御龙升天,然后将这担子给下一任就是了。

  赵祯为了维持稳定,可以收编流民加入厢军,也可以不断地授予文武官员,比如说中举的进士、中武举的武人,当然更多的是荫补的官员子弟,都加入到官僚的队伍里面去,而这些不断增长的官员,都在不断地加重财政的压力!

  在章衡看来,赵祯后来的仁宗之名,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施政,这些施政是宽容的,文质彬彬的,广为官员们赞颂的,但是!……这是在透支帝国的潜力!

  几乎可以这么说,赵祯用这样的慷慨,将大宋帝国推向无可救药的地步。

  章衡冷眼旁观,用笔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。

  曾公亮说得对,起居郎这个差遣的确对他有莫大的好处,但与曾公亮所认为的不同,这个好处便是让他深刻了解到大宋朝的病灶在哪里!

  在章衡看来,这大宋朝只有两个病灶,一个是大宋朝的文官集团,另一个便是大宋的官家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