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34章 旱情_玄妙大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头连连称是,哪里敢乱来?

  李俪君又问刘二庄的庄头:“珅叔近日可好?我有日子没听说他的消息了。”

  那庄头苦着脸:“二郎君自打陪着老王爷去了骊山,就没再回来过,小的也不知道他如今怎样,但并没有听说什么不好的消息。想来老王爷、老孺人、嗣王、嗣王妃与众郎君娘子们都平安呢!”其实,若不是李珅一直没过来,他也不至于那么烦恼。人背后若有个主心骨,总归是不一样的。

  李俪君也没听说邹王府有什么不好的消息,也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。第二天离开刘家庄的时候,她还趁着日出前没什么人留意的时候,悄悄往庄子里的水井、池塘里添了些从别处带回来的干净河水。

  她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。上头有位大能压着,很多事她都不敢做得太过明显。

  嵯峨山一带也是如此。自家田地上水利设施做得周全,挖的沟渠、池塘什么的也多,往里添河水,多少有所帮助,但如果周边地区都是一片赤地,独她家的田地得丰收,那也太拉仇恨了些。所以,她也就是夜里悄悄在田间地头施行小云雨术,在离地三米高的位置下点毛毛雨,勉强保证庄稼能吸收到最基本的水量,不至于干死罢了。白天她再让人用干草去遮阳,减少地里的水分蒸发。因此,她家地里的庄稼,半死不活地存活了下来,眼看着肯定要减产的,可即使只能有往年三成的收获,那也比颗粒无收强!

  附近村镇的人没少过来参观,纷纷议论这是他们家水利设施做得好的缘故。只要是家有余钱的人,都表示明年一定要给自家加挖沟渠,加建水利,不能再省钱偷懒了!

  象李俪君这样做的关中高门富户不少,倒也不显得她太过突出。只是李俪君心里难免憋屈,真恨不得抓住那个胡作非为的大能,狠狠揍他一顿!

  第二天日落时分,李俪君一行人到达了长安,但没有进城,而是转道向南,在杜陵一带找了家大点儿的客店住进去。

  杜陵经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聚会,倒也没少见贵人。看到他们一行人的排场,顶多就是议论两句,并未多加关注。

  第三日离开杜陵之后,他们一路直走向南,沿路看到的都是田地里干枯的庄稼,农人表情麻木地在地头呆立,看得所有人心情低落。

  他们长期住在嵯峨山,本以为自家庄子遭受的旱情已经足够严重了,只比周边的普通百姓略强一些,没想到在关中其他地方,他们的情况其实还好,还有更多的人比他们惨百十倍!关中富庶之地尚且如此,关中以外的地方又会是什么惨状呢?

  所有人都沉默着,不敢多想这个问题的答案,只管埋头赶路,在天黑之前,便抵达了太平峪口。

  吕嬷嬷提前得了信,带着人到峪口路边相迎,看到久别多时的小娘子李俪君一行人,眼泪都要掉出来了。

  崔嬷嬷拉着她上马车,紧紧握住她的手,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,好一会儿才道:“阿吕,你在外头辛苦了。这两个月伱在这边……没受罪吧?”

  “我当然受罪了!你是不知道,把整个山庄收拾好,是多么麻烦的事!”吕嬷嬷本来不知道老姐妹在问什么,等她弄明白之后,才叹了口气,“关中灾情严重,百姓自然是过得艰难。不过我们在秦岭一带住着,倒是不难捱。这边凉快些,有山有树,山里也不缺水。后山的田地都种了庄稼和瓜菜,长得还不错呢!小娘子这回过来,随时都能有新鲜瓜菜奉上!我倒是觉得,在这种时节,住在太平峪,比留在嵯峨山强得多了。”

  她早就盼着小娘子能早些过来了。嵯峨山这段日子也遭受了旱情之苦,她都从信里听说了。

  崔嬷嬷有些想不明白:“关中与秦岭就紧挨着呀,怎的秦岭不但没有旱情,还过得不错呢?”这情况是不是有些奇怪?

  李俪君心中冷笑。这当然不奇怪。秦岭一带有多少修真者呐,真仙观也在这里,大能怎么可能让他们遭那个罪?

  史书上又没写秦岭大旱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