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2章 热情的老外_四合院的生活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些阿卡第亚口音的法语,因为你们跟我们国家的四川比较相似,所以有一些印象。”

  “伙计,那你能听懂我说的什么吗?”

  这时,艾利奥特真正的老乡兼同学出来了。

  他是一个高大的青年,深褐色的头发有点微卷,饶有兴趣的凑上来,问道。

  魏平安是系统配送的多国外语精通,能分辨得出这个青年的话,有着法语、西班牙语的影子,而且还有点非洲土著的语言,也能推导出个大概。

  “嗨,你是克里欧人吗?很高兴认识你。我叫魏平安。”

  魏平安伸出手。

  “你好,我太惊讶了,你竟然能听得懂我的家乡话,还能说……要说你没在杜兰大学留过学,我可绝不相信。还有,我叫多米尼克,是艾利奥特的大学同学。”

  “你好,艾利奥特,如你所料,穿上这件棉袄,非常抗揍。”

  这是刚才艾利奥特跟同行的朋友利亚姆刚说过的话,戏谑的阐述了这件臃肿的大棉袄的用途。

  “哈哈,认识你很高兴,朋友。真的很高兴。”

  李璐一边忙着来回从货架后面翻找适合的衣服,一边偷偷听着柜台外这个青年跟外国人娴熟的对话。

  脑海里不由的想起昨晚自己姥姥推荐的相亲对象。

  比一比,高下立判。

  原本还有点迟疑要不要考虑一下,敷衍敷衍家里这群近乎以此为乐的老头老太们,现在有了陌生青年的比较……

  李璐莫名打了个冷战。

  太膈应了。

  我亲爱的姥姥啊,真的不是不配合,是严重受不了啊。

  外面俨然成了临时国际友人交流会。

  魏平安从沟通中,也知道了几个外国人的身份。

  国家建立9个年头了,其实一直不乏国际上的支持。

  例如德国的设备援助(德国也分东德西德),老大哥的技术援助,以及国际友人的支援等。

  从战争到内战,再到建国后的发展,很多国际友人都跟着一一见证。

  其中就有这么一位美国记者朋友。

  她这次是春天来的京城,也是她第六次来到这片土地,她选择了定居在这里。

  而作为一名美国人,自然也就少不了她们国家的朋友,还有同样当了记者的学弟,或者行业晚辈。

  现在正是国庆前夕,有70个国家受邀参加国庆庆典,非常的隆重。

  有了安娜这个渠道,几个外国朋友就相约一起来了这里。

  原定今天安娜会带着他们逛的,但突然接到了外交部的召唤,出行计划也就没有成行。

  几个年轻人耐不住寂寞,又想玩儿点出其不意,也就没有找大使馆带翻译,几个人兴致勃勃的就来到了这里。

  还打算肆无忌惮的采购点特产回去惊讶一下安娜呢。

  没想到一开始就吃了个当头一棒。

  还好遇到了魏平安。

  看到了受挫后还依然傻乐呵的外国青年,魏平安的心情也有所好转。

  嗯,泻药还是要的,兑换了融进猪里,这点不变。

  也不影响跟一群没有城府的老外聊闲篇儿。

  “同志,谢谢你,要不然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”

  解决完了整个买卖,李璐感谢的说道。

  “没关系,正好遇到了,换做是其他人,也会站出来的。”

  “你是哪个单位的?回头我写一封感谢信,给你们单位送过去。”

  “啊,这个……我是红星轧钢厂三车间的魏平安。”

  魏平安还想着说不用客气来着,后来想了想,自己又不记笔记,做好事不留名那不是自己的作风。

  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感谢信什么的,没有也无所谓,既然有,魏平安也乐得其成。

  李璐目光有些古怪。

  她还以为面前这个青年是哪个大学的青年老师,或者留洋回来的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呢,没想到是个普通轧钢厂的车间工人。

  意外归意外,倒是没有鄙视的心思。

  她连门外语都不懂,这会儿被实打实的“教育”了一顿,不仰视就已经相当克制了,怎么会鄙视。

  如果不是心动,哪有什么介绍信的借口。

  还不是为了探听对方的资料,这不就拿到地址了嘛。

  俗话说,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,这种表面搂草实则打兔子的事,她李璐从小到大还干的少了?

  笑话。

  她小璐姐的绰号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好不好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