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十二章 杨氏百科全书_大明之五好青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陈于阶还是有些犹豫不决……

  毕竟他一直跟着他舅舅,虽然熊廷弼给了他做官的机会,但实际上他也知道,只要跟着他舅舅,终究还是能混个一官半职的。

  当然,这就是他自己的事了。

  两人一起到了外面街上。

  这时候灾民依旧在不断涌入,这几天持续的大雨在顺天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灾。实际上这个地方一向如此,因为处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共同的泄水通道,无论西边还是北边,山间流出洪水都汇聚于此。辽国时候通州南边延芳淀周长数百里,哪怕现在的南苑也是四时不竭,状若汪洋,这种地方夏季山洪一这水灾几乎标配。而这些涌入的灾民,让京城的繁华盛世瞬间变了模样,一条条大街上全是拖家带口,哭喊祈求施舍的灾民,尽管万历迅下令设粥厂,但很显然改变不了什么……

  官府施粥大家都懂的。

  皇帝拿出一万两,估计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的也就一千两,更何况米价也在暴涨。

  “你知道番薯吗?”

  杨信问陈于阶。

  “我舅舅在江南进行试种过,但并不受民间欢迎,江南又不缺粮食,吃惯了大米的人们根本不喜欢吃这个,更何况江南如今连水稻都不爱种,桑棉才是最受追捧,大米都是从湖广江西买。

  谁还会种地瓜?

  而北方我们目前也在天津试种,但至今也未曾想出该如何保存,此物最怕冰冻,一冻即腐坏不可食。”

  陈于阶很直接地说。

  然后杨信用一种很诡异的眼神看着他……

  “杨兄?”

  陈于阶茫然说道。

  “难道你们不会挖个坑把它埋了吗?”

  杨信无语道。

  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难倒了大名鼎鼎的徐光启。

  “杨兄能解决冬储?”

  陈于阶惊喜地说。

  “那个是最简单的,挖个坑,干燥无水但有潮气的,然后铺上沙子把那东西埋里面,上面插个东西透气,然后就不用再管了,若是家里有火炕就完美了,堆在里面就行,怎么还不撑一冬天?”

  杨信说道。

  “走,找我舅父!”

  陈于阶毫不犹豫地说道。

  事实上徐光启还真没解决这个冬储的问题,不过杨信一说,以这老头的头脑瞬间明白了。

  “你还懂多少?”

  徐光启很不客气地问。

  “问!”

  杨信同样很不客气地往太师椅上一坐端起茶杯说道。

  “冬储老朽已经明白,然还有一个麻烦,此物芽需天暖,只能开春与其他作物同种,然其生长期过长,其他作物都已收此物尚不能收。结果耽误冬季小麦播种,使得一年只能种一季,这样其增产就无用,南方天暖芽早先育秧再移栽就无此问题。”

  徐光启说道。

  “简单,制作类似火炕的苗床把种薯排在上面,盖上土底下烧火控制火候使其提前芽,等割完麦子再剪下来插秧。”

  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