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二十一章:大明商业银行构想(下)_日月永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摸摸的开炉造币。

  退一万步来说,就算没有被仿造的风险,这种货币体系又有什么改变呢。

  都是中央有多少储备银就发行多少货币,搞银行的目的是什么,不还是为了让国家可以将一两银子当二两甚至是三两来花吗。

  总不能中央带头来造假冒伪劣的硬币。

  “那么多年,防伪的技术难道就没有一丁点进步不成?”

  一提起这事朱允炆就有些火气升腾,虽然他当年下令停发的大明宝钞,但是对于印钞票的事他一直没想过作罢,只是一直在等待罢了。

  等待着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伪造难度的防伪技术诞生。

  郭资被训斥的唯唯诺诺,只好硬着头皮辩解了一句:“回陛下的话,防伪的工作前些年户部一直在委托工部做,倒还是有一些眉目进展的。”

  这群官僚,除了会踢一脚好皮球,别的一点本身都没有。

  “欧罗巴商人眼下主要使用的是金币,因为金子的特质和成色易于鉴定和发现端倪,加之金子的价值更高,可以满足那些商人进行大规模商业买卖活动的需求。”

  朱允炆沉吟了片刻,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:“眼下我大明的商业买卖活动,动辄也是数万两、甚至是数十万两,但咱们的金子储备数不高,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南洋的现银来支撑,发行金币不现实,那就造银元宝吧。”

  纯银的质量跟掺杂其他金属是有显著差别的。

  “不要造那些一两重的小物件,要造就造五两以上的官锭,这样想要仿造,一旦掺假,真假两锭银子放上秤之后立马就见差异。

  顺便让工部在督造的时候,在元宝肚子上盖上印戳,民间想要仿造的话,给他们加点工作量。”

  “官锭由五两起始,那民间的小规模买卖行为便只能通过铜板交易了。”

  对于郭资这个担忧,朱允炆反问了一句:“可有私铸铜板者?”

  “自是没有。”

  成本都快跟购买力持平了,哪有人会傻到私铸铜板啊。

  “那就印铜票。”

  朱允炆提出了一个相对应的点子:“按照大明宝钞的方式印发铜票,面额由五十文、一百文、五百文来组成,其中五百文的铜票周边可以勾勒一层银边,将成本增加。

  民间没有印刷机,他们想要仿造需要一点点的研究,一张张的仿制,成本本身就是咱们中枢自己印刷的数倍,咱们将一张五百文的铜票成本控制在八十到一百文区间,民间就算仿造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。”

  搞官锭银和印发铜票,算是朱允炆现在唯一能想到的解决货币体系的办法。

  “你们商部也别整天多懒,工部的技术终究是民间比不上的,印钞票无非就是纸张和花纹的工艺,让工部抓紧时间攻克这两项技术难关,在印刷机上多研究研究,雕出一些更细致繁琐的图案,保证过印刷之后的钞纸仍然清晰明目,而纸张的质量可以通过将多张纸滚压为一张的方式增强。

  搞定这两点,基本上可以杜绝民间九成九的伪造风险。”

  不能大规模印钞票,那这个银行就一天都开不利落。

  大额存贷,总不能押着几十辆银车满大街跑吧。

  “先这般,等铜票印发出来朕看一下质量,只要能够通过,各省就先在省城把银行开起来,同时面向民间将那些碎银角拿铜票兑换掉,回炉熔造官锭。”

  朱允炆还刻意强调了一句:“火耗归公,不要加大百姓的负担。”

  碎银角拿铜票抵兑,本身的价值就不对等,毕竟五百文的铜票成本也就几十文钱,多余的空头,都想当于被朝廷赚到腰包当中。

  火耗这点损失,朱允炆自然是不愿意让百姓来承担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