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八章 筹备_我的剧组非人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场地。你现在这个医院场景不能用,你给我改成牙科诊所……这事任志干过。

  导演对剧本的角度是从画面出发,比如:能用画面讲的故事就不要用台词,开场来个大金表亮相,我管你那金表是不是伏笔呢?我要求上来就出现……这事容大升干过。

  监制对剧本的角度是从投资人出发,比如:投资人要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,你这个核心道具得改。我们的投资人是手袋商,没错,这件救世之宝必须是手袋。我特么管你手袋怎么救世呢?那是你要考虑的问题……这类事一堆人干过。

  演员对剧本的角度是从自身需求出发,比如:这个人物太坏了,对我的形象不好。我特么管你演的是不是反派呢?妲己又怎么了?必须有亮点,给我改……一堆大咖干过。

  这还只是从位置角度考虑,每个人还都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,性格,风格,对事物不同的看法与追求。文学无门,别管懂不懂,拿到剧本都能给你瞎几、把戳上几句。

  就这还不够,有时候还要考虑冲奖需求,于是还要温馨,要治愈,要特么人文关怀,要哲学思考,要升华主题!

  这也要那也要,给你堆狗屎要不要?

  所以说编剧苦逼啊,反之财务税务法务程序员等技术职业就没什么人能随便戳了——门槛高,不懂就是不懂,瞎开口换来的只会是一句“你懂个J、8”。

  总之结果就是编剧们在这无数的要求中妥协。

  最终当你满足了所有人时,剧本也就沦为平庸。

  但另一方面,电影作为大众产品,又是高投入产品,本身就是争取对最多人群负责,所以真正的商业片,恰恰就是这么磨出来的——大部分顶级商业大片在剧本上都很平庸,却能大卖,就因为它是冲着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而来的。

  而要满足多数人的需求,就必须简单。

  唯简单,方统一!

  所以不是编剧写不出好故事,而就是因为这种种需求导致的不断削弱,使得剧本水准一降再降的同时,电影和商业化本身却在提升。

  于是看客们一边骂故事很烂,一边又纷纷进入影院,同时也想不通,为什么这么平庸的故事,竟然还要花一年功夫去打磨,却不知那些平庸的背后,是无数的退让,妥协与平衡考量。

 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必要的代价,只不过倒霉的永远是编剧——作为被牺牲的一方,成就的是别人,挨骂的是他们。

  这次李闲云自己是出品人,制片人,监制和导演,没有大咖来给他指手画脚,也不用考虑大市场,所以剧本做起来高度轻松,效率极高,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初稿,然后就是自我监督与修改,尽量从不同角度去看剧本。

  这个就看个人自我认知的能力了,自我认知能力强的,一个人做效率最高还效果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